央广网上海11月4日消息(记者何智康)11月4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25工业文化发展大会在沪开幕。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蝶变——工业博物馆建设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平行会议同日召开。会议汇聚来自全国工业遗产、博物馆学、城市更新等领域的资深专家与一线实践者,通过跨地域、多学科的深度交流,共同探索工业博物馆建设、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为未来工业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议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上海工业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庄木弟在致辞中表示,要顺应博物馆行业变革与城市发展潮流,推动工业博物馆从封闭展馆转型为数字、社区、城市、文化四大空间深度融合的工博空间,以“公益性定位、市场化运作”为核心政策创新,以创新实践激活工业遗产潜能,推动其向工业遗创完成质的跨越。“这是历史与现代的深情对话,是保护与开发的双赢之路,更是城市软实力升级的关键一步。”庄木弟说道。

上海工业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庄木弟致辞(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在致辞中表示,“自2017年以来,我部先后认定并发布了七批、共计264项国家工业遗产,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见证新中国工业奋斗历程的重要工业遗存。”他提到,科学保护并高效利用工业遗产,充分释放其历史、科技、社会等多元价值,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博物馆、工业旅游、工业文化研学、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已成为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致辞(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主题演讲环节,多位嘉宾分享了前沿洞察与实践成果。上海市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周艳萍在《黄浦江畔的工业基因 未来城市的创新密码》演讲中强调:“真正的创新从不是凭空而来,它源于最深沉的传承,成于最大胆的融合。”她以上海实践论证了工业文化如何成为驱动城市创新的核心资源。

主题演讲环节(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史吉祥为东北工业博物馆建设建言献策。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夏鹏回顾了黄石工业遗产“火起来”的实践历程。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曹永康系统梳理了上海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型模式。青岛啤酒博物馆馆长孙姬分享了老厂房变身城市文旅地标的创意路径。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坚从理论层面阐释了理解工业博物馆的新视角。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常务理事、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馆长赵轲探讨了电子工业遗产“数智重生”的前沿路径。重庆工业博物馆副馆长官咏琴则分析了工业博物馆在城市更新中的引擎作用。
工业遗产是镌刻时代记忆的 “活化石”,工业博物馆则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 “桥梁”。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各地工业文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样本,更凝聚起 “让工业遗产活起来、让工业文化火起来” 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