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诗墙”部分作品。新华网记者荆克 摄
来到“常德诗墙”,天已黑了,而路灯要晚上6点半才亮。忽然就有一种默契,在场的每个人手机电筒几乎同时打开,在一束束清亮的微光中,我们阅读和感受诗墙。
诗墙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沅水防洪墙外侧,以城区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分《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五洲撷英》《时代风采》《千古绝唱》八个篇章,人称“横跨五大洲,竖贯三千年”。诗墙以“最长诗书画刻艺术墙”荣登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刻在墙上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犹如触及2000多年前屈原的风骨,精诚依旧,浪漫依然。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诗墙上卢照邻作品让人惊艳。方悟才无巅峰,人贵机缘。
排云阁因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命名,而我更喜欢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光流转千年,看不到他的无奈和纠结,却看到持久的希望和期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遐想之洗练,境界之高远,乃神来之笔,亦被后人引为明志之鉴。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在诗墙上看到毛主席写给丁玲的词,那种刚柔相济的气质和奔流不息的沅水融合,升发风云大气的祝愿,更有革命人的肝胆。
沈从文《常德的船》呈现了三桅大方头船、洪江油船、麻阳船、桃源划子等不同的船,那是人与路的意兴阑珊,那是船与水的气象万千。
“我怎能把你比作夏天?你比它更可爱、更温婉。”这是莎士比亚的名句,还有歌德、拜伦、雨果、普希金等海外名家经典,诗情奔涌,风采耀眼。
诗墙雕刻的作品十分传神,因为追求严谨和极致,诗墙还获得两项国家专利。诗墙是独到的,2016年荣获“最美中国榜”;诗墙是有底蕴的,2017年荣膺“中国十大诗意地标”之首;诗墙还被誉为“诗国长城”。
诗墙还包含当代作品,共有4公里之长。在此工作的21人中,有18人是离退休干部,他们以一万元起家,“一分一角也三掂”,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一切精打细算,凭着激情和赤诚写满了无私奉献。杨杰等4位老人的70寿诞,都是在工地度过,与诗墙相伴。“三绝诗书画,一墙天地人”,汇聚文化精品、展现时代风采的诗墙,就是集成诗书画刻艺术的露天博物馆。
诗墙描绘了“桃源仙景”“壶瓶飞瀑”,描绘着“柳叶轻舟”“花溪鹭渚”,这些常德名胜让人流连忘返,也让人驻足而叹。“风景这边独好”是吴作人的题签,“诗墙漫漫凭栏处,千古风流盛世兴”是欧阳中石的夸赞,而“一墙两用”的设计,实现了对诗书画刻一体式的精准挖掘和深厚积淀。
夜深了,我们与诗墙渐行渐远。而隽永的余味是“史的回顾,理的启迪,美的享受”,是一份震撼和回响留驻心间。(荆克)
附:夜游常德诗墙记(某AI参与润色)
暮色初临沅江畔,华灯未上已凭栏。采访组同仁心有灵犀,倏然点亮手机电筒,束束清辉如星坠凡间,照亮四千米诗墙的千年画卷。此景恰如时空裂隙忽开,古今文心在此刻交汇成篇。
诗墙借防洪长堤为卷,分《百代沧桑》《名贤题咏》等八卷铺展,真可谓"横跨五洲风与月,竖贯千年韵和篇"。砖石为帛,刀笔作砚,将三千年文脉凝刻成永恒的容颜。
漫步其间,墨香与江风缠绵。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刻石笔力遒劲,两千年前的求索精魂仍在石壁间盘旋。卢照邻"得成比目何辞死"的绝句初见惊艳,方知文海无涯,机缘偶得方能遇见真颜。排云阁上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不见当日惆怅,唯余春潮带雨的壮阔雄篇。王湾"潮平两岸阔"的意境洗练,既是自然之景,亦是人生至理的昭然。毛泽东题丁玲"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墨宝,与沅水奔流的气势相融,激荡出革命豪情的浪涌波翻。沈从文笔下的常德商船,在诗行中依旧扬帆,载着旧时光景驶入今世眼帘。更有莎翁"夏日怎及君温婉"的咏叹,与歌德、拜伦的诗篇共舞,五洲文星在此璀璨同辉,共谱华章一卷。
四千米长卷背后,是"不循私情、不降格以求"的遴选铁律,十四道工序的精雕细琢,铸就这"史的回顾,理的启迪,美的享受"的文化圣殿。每方石碑都是时光的琥珀,将不朽诗魂封存成永恒的惦念。
夜色渐浓,我们与诗墙依依作别。回望那片在暮色中静默的石壁,忽然顿悟:岁月会冲淡浮光掠影,却冲不淡镌刻于心的经典;人生纵有千般行色,终会为隽永的文字驻足流连。无论是扬帆远航还是结庐岸边,只要心中有诗,便自有风月无边。这或许就是文明传承的奥秘——以石为纸,以心为砚,让千年文脉在时光长河中,永远流淌,永远新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