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一村》:让两岸的心声在剧场里相遇

《宝岛一村》剧照 林静雯摄
文/《环球》杂志记者 刘娟娟 实习生 郭惟嘉
编辑/黄红华
《宝岛一村》2025年的巡演即将收官。这一年,两岸演员携手走进全国各地,让独一无二的眷村(1949年后台湾当局为安置上百万大陆赴台军人和家眷所建立的聚落)在讲述中重新有了温度。两岸演员不仅仅把演出当作身上肩负的一份传承重任,《宝岛一村》更早已融进了他们自己的生命。他们用爱与坚守,让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乡愁故事,生生不息。
这部由导演赖声川与台湾电视节目制作人王伟忠联手创作的舞台剧,自2008年首演以来已走过17载,所有版本巡演累计超过460场。从原始版的眷村子弟演绎父辈故事,到由赖声川在上海创建的上剧团的年轻演员接棒的上剧场专属版,再到如今两岸演员同台的融合版,《宝岛一村》早已超越一部话剧的范畴,成为承载两岸共同记忆的文化载体。
“电视是速食,只有话剧能永恒。”王伟忠当年的这句感慨,成了《宝岛一村》诞生的契机。2005年眷村拆迁之际,这位在眷村长大的影视人找到赖声川,希望用戏剧留住那些即将消散的故事。赖声川把自己从王伟忠那里听说的和亲历的25个家庭的上百个故事,浓缩成赵、朱、周三个家庭的悲欢,勾勒出特殊年代里这群人的集体乡愁。

《宝岛一村》剧照 林静雯摄
在原始版本中先后饰演叛逆少年“大牛”和父辈“李子康”的那维勋,角色的代际跨越恰与他自身的生命体验重合,“我父亲7岁离乡,直到2007年才重返老家,戏里的思念是我从小听熟的故事。2016年我父亲去世,所以在此之后的每一场《宝岛一村》,我都觉得是演给天上的爸爸看的。”
2020年,上剧团的年轻演员接过接力棒。饰演“赵嫂”的司雯说:“专属版不是复制,是再创造。”而当她在融合版中与台湾演员同台,更真正理解了赖声川所说的“缘分”,舞台上可达成的默契早已超越地域。
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司雯把自己当母亲的体验融入“赵嫂”的感受,如今演赵、朱两家吵架的时候,她看女儿“大毛”时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受,“我只看到了当下的那一刻——‘老朱’家不行,所以我把女儿推向了另外一条路。你不可能永远是上帝视角,做父母最难的就是决策。”
剧组每到一座城市,都会为观众准备当地特色的包子,17年未曾间断。这个细节,呼应着《宝岛一村》剧中“朱嫂”向天津籍的“赵母”学做包子的情节,包子成了连接邻里、纾解乡愁的纽带。看完戏领包子吃,不仅成为巡演路上独具特色的暖心仪式,亦是这部剧生命力的彰显。
“包子是具象的乡愁。”赖声川说。这种味觉记忆背后,承载的是跨越海峡的情感共振。
当眷村消亡,第一代亲历者陆续离世,这份乡愁又如何被年轻一代理解?有观众问剧组主创,如何让“00后”走进剧场?主创们的回答朴素而有力:“只要TA能够进来,我们就有把握让TA因这个戏而有所改变。我们不用刻意讨好,只需要把真实的故事讲清楚。”
“当眷村成为历史,它的意义反而更普世了。”就像剧中人“错把他乡当故乡”的无奈,如今能让更多远离故土的人产生共鸣。那些在狭小空间里邻里互助的温暖,恰是当下都市人向往的人情温度。

《宝岛一村》剧照 林静雯摄
17年过去,《宝岛一村》台下坐着的观众也在变化着。最初大多是耄耋之年的眷村老人被儿子女儿、孙子孙女搀扶着来看这出戏,席间总是传来此起彼伏的恸哭声,谢幕时他们会拄着拐杖起立鼓掌,经久不息;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去了解这个不说就可能被遗忘的故事。赖声川说,“宝岛一村就是最后一个眷村。”
《宝岛一村》的魅力,或许正在于它让远去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让两岸的心声在剧场里相遇,让我们都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家的影子。正如剧中台词所说:“生命就像奇迹一样,我是何等幸运,能与你们一起走这一趟。


手机版
